“拥挤”马拉松 赛事火爆一签难求

2024-11-03 21:03:43 20阅读

金秋十月,是举办马拉松的黄金季节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10月20日当天,全国就有至少20场马拉松赛事举行。即便如此扎堆,仍有不少跑者抱怨“一签难求”。例如即将鸣枪开炮的北京马拉松,报名人数超过18万,再创纪录,有网友调侃“中签就像中大奖”。中国马拉松赛事的火爆程度由此可见。

“拥挤”马拉松 赛事火爆一签难求

如今的马拉松已成为城市新潮文化的一部分,但其实它出现在普通人生活中的时间并不算长。过去,它是专业运动员的专属,直到1988年北京马拉松首次设置了“半马”和“迷你马”项目,赛道上才出现了业余选手的身影。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,马拉松在中国进入快速扩散阶段。据官方数据,2011年我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仅有22场,到了2017年已激增至800多场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2023年我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数量达到约580场,参赛总人次近550万,遍布31个省份的500多个县市。

从时间线来看,马拉松在中国的普及速度几乎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密切相关。广为引用的一项研究结论是,当人均GDP高于3500美元时,人们会选择静态文化消费,如看电影等;而超过5000美元时,人们会开始关注健康问题。2011年,我国人均GDP迈过5000美元大关并节节攀升。经济社会的发展,成为“马拉松热”在中国出现并持续升温的主要支撑。

在诸多运动中,跑步似乎是最简单的。当你脑海中闪过“跑步”的念头,身体就可以像这个词语所拥有的含义一样运动起来。它不需要特别的成本投入,只要你有一双跑鞋,走出家门,就可以马上开始。尽管对不少人来说,长距离跑步是枯燥和单调的,但那种突破自身极限的快乐、每一步都算数的正反馈,给跑者带来极大的精神振奋和意志磨练。跑马早已超越了强身健体的意义范畴,成为人们定义自身的一种方式,是生活方式和态度的彰显。

中国马拉松赛事渐入佳境,离不开多座城市的热烈回应。城市治理者对办赛乐此不疲,这不仅因为经济账本上的收益,还因为大量跑友的到来带动了住宿、餐饮、旅游等多个行业的发展。主办方精心设计的跑马路线将能为城市代言的经典景点串珠成链,成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。在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城市空间内,城市文化得到进一步凝练,不同的人们——不仅是跑道上的跑者,也包括现场或远程“在场”的旁观者,对于城市文化达成了某种程度的认同。这种认同中蕴藏着强大的情感和智慧资源,是城市未来发展无形但宝贵的财富。

社交媒体上的狂欢和线下消费的火热,在很多时候让人们似乎淡忘了,马拉松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健身项目,而是一项竞技项目,其追求突破和极限的理念本身就预示了风险的存在。马拉松赛事影响范围广、牵涉部门多、资源协调难、服务保障要求高,说它是所有赛事中最难管理的也不为过。因此,要接住“马拉松热”的流量,需要少一些侥幸,多一些对体育精神的敬畏,不能只想着流量变现。只有在赛事管理上下足功夫,从长计议,才能真正释放马拉松赛事的累积效应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山西晋非投资有限公司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目录[+]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